成套技术 | Complete set Technology
![]() |
丁苯透明抗冲树脂成套技术 |
![]() |
万吨级三氯氢硅生产成套技术 |
![]() |
工业装置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成套技术 |
![]() |
5000吨聚苯硫醚(PPS)生产线成套技术 |
![]() |
天然气化工成套工艺技术 |
![]() |
万吨级聚碳酸酯生产线成套技术 |
![]() |
双氧水(过氧化氢)生产装置成套技术 |
![]() |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成套技术 |
![]() |
烟气脱硝(含液氨及尿素水解制氨)成套技术 |
![]() |
烟气脱硫成套技术 |
首页 Home > 成套技术 Complete set Technology
万吨级聚碳酸酯生产线成套技术
|
|
1.项目简介 PC是一种无色透明热塑性聚合体,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抗冲击强度,优良的热稳定性、耐蠕变性和耐寒性以及良好的电绝缘性、阻燃性,而且可抗紫外线、耐老化。PC的透明性能是最好的,可见光透过率高达90%以上。 2.国内外发展及市场情况 80年代,PC的产量增长迅速,由1981年的23万吨增长到1988年的54.5万吨,平均年增长率达13%。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的形势下,1988-1996年期间PC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仍保持在9.1%。1991-1996年全世界PC生产能力由85万吨/年急增至136.3万吨/年,平均增长9.9%;产量由66.5万吨/年增至114.0万吨/年,平均增长11.38%;同期PC消费量增长9.5%,1997达123万吨。在PC市场上,1996年美国PC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6%,西欧占30% ,日本占22%。预计未来几年的增长随地区分布而不同,其中以东亚地区增长最快,1996-2001年PC产量平均增长率为15%;其次是美国,平均增长7-8%。 世界PC生产主要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公司,其中通用电气(GE)43%,拜耳(Bayer)29%,道化学12%,帝人7%,三菱瓦斯3%,其它6%。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PC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1993-1996年PC树脂销售量分别为28.1、31.6、34.2、36.5万吨,平均增长9.1%。日本1995年PC产量比1990年翻了一翻,达到22.7万吨,1996年和1997年分别为25.1万吨和29.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16.3%,在各类塑料产量中增长幅度最大。各国PC应用的最大市场都集中在电气/电子(包括计算机、办公机器和光盘)、玻璃窗、板材及汽车等行业。1990-1998年,国内PC的表现消费量从4607吨增长8.5769万吨。1998年PC表现消费量是1990年的18.6倍,八年间增长了8.1162万吨。根据亚洲地区消费情况今后均增长10%-15%计算的话,截止2003年我国PC的需求量约为18-22万吨,大大超过中国现有PC的生产能力,缺口很大。 我国PC树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子电气、机械、纺织等部门。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多应用领域尚待开发,尤其在汽车和建筑板材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近两年国内PC消费市场已有了较大变化,电子电器及光盘虽仍为PC的最大用户,但所占比列已有所下降,PC在建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正在增加。 随着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工厂化的发展,PC透明板材的用量迅速增长。PC耐力板和中空板广泛应用于火车站、航空港、码头、等候厅及通道的顶棚;园林、温室及室内养殖业大棚;天窗、地窖、拱形屋顶及商业建筑大蓬顶;透过隔热隔音屏障;路牌、灯箱广告等。我国目前主要有北京Bayer光翌公司、中山市普特公司、上海汇丽公司等PC中空板生产线十余条,生产能力约3万吨/年,中山一家公司就需要PC5kt/a。 PC及其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PC板材用于窗玻璃、仪表盘中的加热板、组合开关等;PC/ABS合金已被广泛用于汽车仪表板、挡泥板、保险杠、车轮护盖以及电子电气部件和机械零件等;PC/ASA、PC/PBT、PC/PET、PC/PMMA、PC/PA等合金也以其独特的性能被用于汽车制造。西欧国家在90年代初每辆汽车PC及其合金用量就超过6kg,美国1996年用于汽车的PC及其合金超过10万t,2001年将达到13万t。200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约2000万辆,生产能力300万辆,有资料估计我国汽车制造业PC用量为1.7万t/a。 由于国内PC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进口数量巨大,特别是光盘级PC产品,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生产厂家生产。近年来国内有多家企业准备引进国外技术建立万吨级PC生产装置,因种种原因多数没有进展。目前只有Bayer公司与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定了合作建厂意向书,准备在上海合资新建20万吨PC生产装置,第一期10万吨(工程级PC),预计2005投产,但现在不知何因,该项目已经搁置下来。根据目前国内PC消费情况和增长速度,最迟到2005年国内PC树脂用量将达35-40万吨/年。即使Bayer与上海氯碱合资公司的PC生产装置能够如期建成,其生产能力也不到国内消费量的一半。 PC是由双酚A(BPA)与碳酸二苯酯(DPC)在催化剂存在下,在高温、高真空状态下完成酯交换、预缩聚、缩聚、终缩聚等4个反应阶段,最终,PC产品以熔体形式出来,铸条、冷却、切粒,得到PC树脂。 3.技术来源 “九五”期间,晨光化工研究院承担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00-1000吨/年酯交换法PC连续缩聚新工艺工业性技术开发”。在小试的基础上,于1998年完成了百吨级中间试验,中试结果被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评估委员会评定为A级。1999年又建立了千吨级连续化试验装置,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解决了缩聚反应器和高温负压下连续输送粘稠物料及其在反应过程中传质传热等技术关键,生产装置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生产出了合格的PC树脂,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并求取了万吨级生产装置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参数和提出了相应的工艺软件包。酯交换法PC连续缩聚新工艺的开发成功,缩短了我国PC生产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为利用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工程技术成果建立万吨级PC生产装置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该研究成果已于2000年四月通过了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仔细审查了有关鉴定资料并参观了中试生产装置,从聚合工艺、专用设备开发、催化剂选择及PC合金的研制等几方面对项目所取得的成绩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4.工艺详细流程与投资 工艺详细流程与投资略。abcdef |